疫情之下,大学生抑郁、焦虑时有发生——
时间:2022-05-26 10:01来源:中国教育报
近年来,大学生抑郁、焦虑时有发生,尤其在疫情之下,如何守护好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成为十分迫切的社会课题。
5月25日是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中国教育报特别邀请北京邮电大学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主任张平、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常务副主任宋振韶进行微博直播,与数万网友就大学生心理健康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当代大学生心理困惑多来自情绪困扰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求助问题偏向于情绪,也就是说‘00后’的心理困惑更多来自于情绪困扰。”宋振韶指出,对比近些年的心理求助问题,不难发现,求助问题由人际关系类转向情绪类。
在张平看来,抗压能力差、内卷严重、父母期待值过高、情绪调节能力有限等,都是造成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
宋振韶认为,沉迷手机网络游戏是原因之一。“他们待在虚拟空间的时间越长,对现实生活的适应能力就越下降。”
同时他认为,学生的心理问题是社会问题的投射。“如果教育过分强调竞争的作用,就可能会导致学生之间形成恶性竞争关系。这种教育方式下的自我构建,往往是通过与别人比较来认识自我。也就是说,我要比别人好,我才认同自己。”
家长应学习相关知识,及时发现干预
孩子心理出现问题的表现有哪些?如何识别孩子心理异常?
“一旦父母控制欲过强,孩子缺乏‘自主感’时,就特别容易出现问题。在孩子青春期或者大学阶段,建议家长少说多做。”张平说。
直播中,张平分享了3种心理异常的典型表现。第一,痛苦感。孩子在和家长沟通时,经常表达自己很痛苦。第二,情绪的变化。在一段时间里,孩子是否总是莫名情绪低落、难过、悲伤。第三,社会功能。比如孩子做事是否有动力,兴趣是否减退,能否正常与同学交往等。她呼吁家长学习一些心理学相关知识,做到及时发现、尽早干预。
“如果父母都不知道人生的方向在哪里,就没办法引导孩子。”宋振韶建议家长把主要的精力用在自我成长上,提升个人修养。他同时建议家长及时反思,比如当孩子和家长关系日渐疏远时,要反思并及时改变自己的言行模式,或者寻求专业的帮助,让家庭尽快回归正常氛围。
如果已经出现心理问题怎么办?张平建议,通过休息放松来进行自我调适,学会排解压力,适当体育锻炼,有规律作息和睡眠。同时,家长要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和支持。
张平表示,当自我调节达不到效果时,家长和孩子要学会放下羞耻感,到医院找医生诊疗。
多方合力构筑防护屏障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共同承担责任和义务。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中学、高等院校均设置心理辅导(咨询)室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
学校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宋振韶建议各地高校利用开设的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分享、表达,满足学生愿意与他人建立连接的心理需要。在宣传教育方面,他建议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比如开通短视频平台等。同时他建议学校开通心理援助热线。
针对疫情期间高校学生心理咨询数激增的情况,张平建议各地高校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对有相关需求的学生开展个体心理咨询与团体心理辅导。
·网友提问·
@阿七:每天晚上不管几点躺下都睡不着,一直在胡思乱想,非常痛苦,怎么办?
张平:当我们有这些症状时,就需要引起注意,可以借助一些方法调整睡眠。比如睡前泡泡脚,不喝刺激性的饮料,也不要饮酒。另外,我们要尽量让周围的环境静下来,跟自己一起进入到入眠的状态。
@阳阳:临近毕业非常迷茫,身为非“双一流”学校的学生,想找到满意的工作很难,应该继续考研还是找一个将就的工作?
宋振韶:我觉得在就业方面,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是指认清自己的精神追求是什么。如果知道自己的精神追求,就容易明确自己想要什么,然后便可以遵循“先生存后发展”的原则来寻找工作。我们可以先找到一个工作落脚,让自己生存下来,然后不忘初心,朝着自己的梦想方向去发展。
@旺仔:受疫情影响,本学期都未返校,但自制力较差,上网课总是听不进去怎么办?
张平:首先,要保持一个比较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让自己更好地进入上课的状态,稍微有点仪式感,不要太随意。其次,自律也很重要。比如上网课的时候,把手机放得远一点。再其次,要保持一个良好的作息。
编辑:明亮
最新动态
- 05-26 新闻传播系举办“青戏坊”社团工作...
- 05-25 十年写就职教发展大文章
- 05-25 职教10年升级和补充专业1007种更新...
- 05-25 首批00后毕业生,如何做好就业准备
- 05-25 职校学生不仅可以读大专,还可以上本科
- 05-2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职业教育教师...
- 05-25 新闻传播系赴安徽创新馆调研
- 05-24 教育部: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要做到...